8月4日——历史上的今天(中国人首次登顶博格达峰、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、中国远征军全部退出缅甸、丹麦作家安徒生逝世)

2021-08-04 16:45:51 来源:网络综合

在23年前的今天,1998年8月4日(农历1998年6月13日),中国人首次登顶博格达峰

1998年8月4日,中国人第一次踏上了天山山脉东段最高峰、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。而完成这一壮举的是 一支来自乌鲁木齐市的业余登山队。

博格达峰以雄伟壮丽的姿态和险峻的地势而著称于世,过去曾有数支外国登山队登上顶峰,但中国的登山队尚无一支 登顶。这支由12人组成的登山队来自社会各界,包括国家干部、教师、企业家、、医生等。8月3日,登山队分为 4个节组,每节姐3人,开始从北坡海拔4700米的3号营地向顶峰冲击。队长王铁南带领第一节组到达海拔5080米的 突击营地攀顶时,遭遇风雪、浓雾,能见度不足两米,只好原地休息准备,其中一人因体力不支而下撤。8月4日晨8时40 分,王率另一队员张东向顶峰突击,经8小时艰难攀爬,终于登顶,随后,登山队第二三四节组中的6名队员也攀上了顶峰。

据了解,为此次攀登,这支登山队于一年前就进行了专项准备工作。国家登山协会副主席李致新说,博峰属典型的技术型山峰,业余登山队能登顶,在中国登山史上是一个奇迹。

在25年前的今天,1996年8月4日(农历1996年6月20日),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

1996年8月4日,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0名地学工作者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开幕式。

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,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各国和各地区的地质学家表示热烈欢迎。他说,我们都生活在同一颗蔚蓝sè的星球上。地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,是我们的可爱的家园。我们要感谢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,特别是近百年来地质学家的辛勤工作,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产生了飞跃。本世纪地质学领域的一些重要革命性学说,不断向我们提供了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地壳整体演化的生动图景,对人类自然观的形成和深化产生了重大影响。值此世纪交替的历史时刻,来自世界各地的地质学家们站在地学研究的前沿,展示20世纪地质科学的最高成就,探讨21世纪地学的发展方向,无疑地将使这次大会成为地质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
国际地质大会是国际科学会议中历史悠久、规模巨大、学科广泛、极负盛名的学术组织。1878年在巴黎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质大会,此后每三到四年召开一届。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主题是大陆地质,特别是与大陆地质相关的地质构造、能源矿产、矿产资源、环境保护、地质减灾以及它们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。大会收到国内外论文8092篇,确定了71个专题讨论会、152个学科讨论会和4个大型主题报告,同时还将组织安排79条野外地质路线考察。

又讯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科学展览会8月4日上午在北京开幕,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展览开幕剪彩。温jia宝、宋健、朱光亚等出席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。展览会共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个单位参展,展览总面积7500余平方米。

为纪念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,邮电部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。

在79年前的今天,1942年8月4日(农历1942年6月23日),中国远征军全部退出缅甸


1942年8月4日,中国远证军已全部撤出缅甸。除第三十八师和第二十二师进入印度外,其他部队分由杜聿明按 蒋介石命令突破封锁线,经南盘江、梅苗、南坎以西返国。杜聿明部途经森林蔽天的野人山区,战士落伍、失踪、疾病死亡以 及被敌追阻杀伤者比战场上死伤的多数倍。“官兵死亡累累,前后相继,沿途尸骨遍野,惨绝人寰”。据统计,10万余众的 远征军至此仅存4万。事后,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何应钦也不无感叹:此次入缅参战,“自始至终战况均呈被动之态势,虽官 兵奋勇用命,实难挽救全局,实为憾事”。缅北初战,终以失败告终。

在93年前的今天,1926年8月4日(农历1926年6月26日),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发布《坚决清理贪污腐化分子》的通告

1926年8月4日 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发布《坚决清理贪污腐化分子》的通告,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共最早的反贪文件。通告要求各地党组织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,制止党内腐化现象的发生。

在146年前的今天,1875年8月4日(农历1875年7月4日),丹麦作家安徒生逝世

1805年,安徒生诞生在菲英岛欧登塞市一个贫困的鞋匠家里。他11岁那年,父亲不幸去世。14岁时,他只身远离家乡到首都哥本哈根,进了歌唱学校。但贫寒的生活使他得了病,嗓子受到极大的损害,没有希望继续唱歌了。后来安徒生进了文法学校,但常常受到轻视和嘲弄。幸亏学校里有个小图书馆,成了他精神上唯一的慰藉,同时也激起他生活和写作的热情。1829年他的《从霍尔曼运河到阿玛东部步行记》一书出版。不久,他写的一部喜剧《尼古拉塔下的爱情》也在皇家剧院上演了。但是因为安徒生出身“低贱”,他在文学上初步取得的成就受到一批无聊文人的妒忌和攻击。他难以忍受这种环境,于1830年夏天离开了空气沉闷的哥本哈根,到他的故乡菲英岛和同德兰半岛去旅行。

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使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感受和信心,对创作有了更高的热情。在旅途中他创作了诗集《幻想和速写》。这次短短的旅行,对安徒生有着极大的影响,从此,他和旅行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1831年春,他第一次到德国的哈尔茨山区旅行。回国后,创作了《旅行剪影》和《哈尔茨山中漫游记》两本书。

1833年4月,安徒生又第二次出国旅行,到了德国、法国、奥地利、瑞士和意大利等国,直到第二年8月他才回国。旅途中,雄伟的巴黎圣母院和凡尔塞宫,罗马的斗兽场和圣彼得大教堂,使他流连忘返;法国卢浮宫的油画,意大利街头的雕塑,使他赞叹不已。年轻好学的安徒生如鱼得水似地遨游在这巨大的艺术海洋之中。1835年安徒生的第一部童话(其中包括著名的《打火匣》和《豌豆上的公主》),还有小说《即兴诗人》出版,得到读者的好评。

安徒生有句名言:“旅行就是生活。”他一生中共出国旅行29次,直到1873年,68岁的安徒生还游兴未衰,jīng神矍铄地去瑞士旅行。那时,外出旅行条件艰苦。在旅行中,安徒生多是乘坐邮车或驴马代步,有时甚至步行。除俄国、芬兰和波兰以外,他几乎游遍了整个欧洲,而且亚、非两洲的土地上也留下了他的足迹。每到一地,他都能将经历和印象很快地写成游记。他在旅途中还常常画速写,将所见所闻画出来帮助记忆。

各国的湖光山色、名胜古迹开阔了安徒生的胸怀;风餐露宿,艰苦的生活,磨练了他的意志;长途跋涉,深入下层,了解社会,使他收集和积累了写作素材。他的童话《永恒的友谊》写的是希腊爱国者抗击外来入侵者的故事,《冰姑娘》写的是瑞士人的故事,小说《即兴诗人》则以意大利为背景。

1875年8月4日,安徒生逝世。他给后人留下了156篇童话、6部小说以及数量众多的诗歌和游记。他曾获得过多种荣誉和奖状,被政府誉为“伟大的丹麦人”。

238716次阅读 责任编辑:刘传琨
声明:注本文转载不代表本平台立场,仅供读者参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第一时间进行删除,谢谢。
热点推荐